时间:2023-04-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产生重构和变革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主动调整内外发展战略,以适应新趋势、新变化。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要逐步摆脱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前提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将是“十四五”期间需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前提。以内循环为主的大国开放经济基本特征包括:一是通过市场规模促进分工细化,进而不断完善国内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目标。二是利用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虹吸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弥补国内产业链中的短板和空白,构建国内产业链循环和更好对接全球产业链。三是通过培育国内市场,形成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群体,有效牵引国内优质供给,形成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
国内大循环对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角色提出了新要求。这是因为通过压低成本、增加投入和消耗能源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基于此建立起的市场机制,对虹吸优质生产要素、促进创新发展不敏感。加之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本国市场分工细化程度发展缓慢。政府简单干预市场和企业经营,造成市场失序和价格扭曲,资源在局部集聚和配置,区域不平衡和产业不平衡发展现象突出。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要把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借助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开放的办法,一体推动市场机制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
当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市场和政府发挥的作用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要弥补市场缺位引起的局部要素配置扭曲、市场组织失序和市场主体不强等问题。
1.以市场化机制引导要素市场改革。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需规律和价格机制。我国互联网经济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推动商品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逐步下降,商品市场的运行总体顺畅。较为紧迫的任务是将供需规律和价格机制向要素市场延伸。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解决科技创新型劳动力报酬不高、地区间和行业间要素流转不够顺畅等问题。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回报合理化和城乡要素均衡配置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2.注重产业链治理规律的系统运用。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系统总结大国产业链演进规律,把握世界产业链重组新趋势的基础上,坚持系统性、全局性思维,加强产业链协调、组织和治理。通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中资源和力量,巩固强化产业链上关键节点,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性,同时在5G互联网、新基建等领域,通过引领技术前沿和抢占市场先机,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
3.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发展活力。从市场主体角度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有一批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或者“链主”,使其成为系统集成者、关键技术引领者和一流品牌拥有者,创新引领产业链或开疆拓土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培育一批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发挥小企业在产业链某个环节的创新作用,带动激活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创新合作,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积极创业的向上氛围。
国内市场的竞相开放有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配套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此,地方政府至少需要在“补位、开放、协调”三个方面有所有作为。
1.由替代市场转向补位市场。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政府包办产业发展和干预企业经营已经不适应新要求,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突出依法治理功能迫在眉睫。要推动政府由市场参与者向秩序监督者、制度供给者转变,借助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信息共享等途径,主动营造有助于补齐产业链短板、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和稳定市场经营秩序的营商环境。
2.由垄断市场转向开放市场。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开放程度不匹配,要素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劳动价值创造的贡献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创新激励。以价格机制引导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关键是规范地方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让代表国有资本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要在一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公共属性较强的领域,通过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有序引入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借助于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使公共产品供给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3.由分割治理转向协调联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区域市场是为了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深度释放市场化改革的红利,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要引导地方政府超越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在交通能源、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领域开展具体项目的跨区域合作,以切实的举措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争取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引领新发展格局的全国样板。
市场和政府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运行,方能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一致。“十四五”期间,应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奠定制度基础。主要建议如下:
1.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十四五”规划研究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是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重要课题纳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应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总目标,以更大力度对内开放为着力点,针对政府职能定位、具体开放领域、市场主体培育、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具体方面进行统筹安排、逐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形成精准规范高效的规划体系。
2.加快对内开放的改革步伐,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明确开放竞争的具体领域,全面降低行政审批、土地资源、资金信贷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让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更大力度地实行对内开放。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提升国有企业在产品、服务、人才、要素等方面资源配置效率,做强国有资本,发挥好国有资本公共服务职能。
3.培育和发展第三方治理组织,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位。政府和市场不能完全涵盖资源配置和组织治理的方式。随着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市场和政府功能逐步完善,新的问题将逐步显现,依靠第三方治理的迫切性将日益增强。要把发挥基层组织、行业协会和民间社团等第三方组织的作用,作为政府和市场的有益补充这一议题,纳入“十四五”规划加以研究,明确重点培育领域,开展第三方组织治理试点。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