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修志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地方志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太原市图书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地方志等特色文献的收藏,拥有品类齐全、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志馆藏,其品种与数量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太原市图书馆特别推出“‘志’说山西”栏目,通过“读志”、“用志”、“传志”的方式,让山西地方志“活起来”,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三晋方志的同时,畅游美丽山西。
离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侧,北接方山、 临县,南连中阳,东与交城、文水、汾阳县接壤,西同柳林县毗连。县名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因县东北有离石水(北川河)而得名。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7°21′~37°42′,东经110°55′~111°35′之间,东西长44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1990年底全县有47249户,17634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33人。其中农业人口125170人,非农业人口51173人。辖6镇、9乡,253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514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离石县志》采用志、记、传、图、表、照片等形式,以志为主,全书分25卷91章356节。志首设概述、志尾设附录。
离石历史悠久,民风敦厚勤朴,据当地出土的石刀、石斧考证,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赵置离石邑,西汉初置县,属西河郡。东汉永和五年(140年)西河郡治迁此,灵帝末郡县俱废。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县。晋属西河国,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左部帅刘渊据县起兵反晋后,县遂废。后燕置离石护军。北魏明帝置离石镇,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改石州。隋大业初改离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石州。北宋至金,县名俱称离石,属石州。元中统二年(1261年)县入石州,三年(1262年)复置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入石州。明隆庆元年(1567 年)蒙古陷城之后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因石、失叶音相同,嫌其不祥改为永宁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永宁县,民国3年(1914年)复改离石,民国7年(1918年)三月分设离石、方山二县,民国30年(1941年)析置离东县,民国35年(1946年)并入离石。1954年离石、方山合并,县名改离山县。1958年离山、中阳合并,县名复改离石。1971年5月吕梁地区成立后,原离石县迁驻柳林,新置离石郊区。10月,离石县改为柳林县,离石郊区恢复为离石县。离石县城成为吕梁地区驻地和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离石地处吕梁山腹地,地势东部高而宽,西部低而窄,境内山多川少。北川河由北而南,东川河由东而西流经全县,两河在城西南合流后至交口镇合南川河而后出境注入黄河。最高点为县东北骨脊山,海拔2535米,最低点为交口镇三川河河谷,海拔889米。县东部是高寒山地,面积266.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其特征是冬寒夏凉,雨水较多,热量不足,无霜期短,是县境内主要林区,宜于发展林牧业;城东北为连绵不断的梁峁土石山区,面积39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城西马头山、王老婆山俯伏南北,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6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相加占全县总面积的80%,其特征是气候温和,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产量甚低,但发展生产潜力很大,是县境内杂粮生产区;中部是以北川和东川为主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是县境内重要的粮食和蔬菜基地。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10~170 天。年平均气温为8.9℃,最低为-25.5℃(1971年1月22日),最高为38.9℃(1966年6月21日)。年日照时数为2633.8小时,平均日照率为60%,有效积温达3298.3C,年蒸发量为 1850.8毫米。最大风速3.1米/秒。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50毫米。据1954—1990年统计:年降水300毫米以下占8.3%,300~400毫米占19.4%,400~500毫米占30.6%,500~600毫米占13.9%,600毫米以上占27.8%。年内季节雨量分配: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多雨湿润,1—6月份占全年雨量的23.4%,7—9月份占全年雨量的62.3%。
县内矿藏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已探明含煤面积300平方公里,占离柳矿区的38.2%,地质储量为31亿吨,占矿区总储量的40.26%,其中焦煤6.48亿吨。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可采煤层有3#、4#、5#、6#、8#、9#、10#,其中4#为焦煤,原煤灰份在10%以下,含硫0.6%以下,是国内国际市场的紧缺品种,被中外专家誉为“国宝”。白云岩储量22.5亿吨;大理石储存面积30平方公里,厚度达250米~300米;石英储量200多万吨;石灰石、石棉、沸石、白长石、茧石、云母、水晶石储量可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地上植物资源也较丰富,仅可供大量采集的中草药就有160余种,主要有党参、猪苓、黄芩、黄芪、甘草、柴胡、防风等。西华镇的四十里跑马墕是山西省境内优良的天然牧场。
离石自古为晋西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代王朝在这里设立县、郡、州、镇等重要行政与军事机构。境域最广时为两汉至西晋时期,今之临县、中阳、
方山以及柳林县均属离石范围。清代次之,州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125公里。县城作为郡、州治驻地迄今已有1850 余年的历史。县境内至今尚存的文物胜迹,是历代离石人民留下的文化遗产。
民国12年(1923年),城西的马茂庄,出土汉画像石52块,其中40块被古董商贩卖在加拿大、英国,所余12块分别存于省博物馆、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另有两块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展存,是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县境东部52.5公里的黄芦岭下,尚存北齐内长城遗址,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年),全长60余米,东西走向,断续不连,露出地面46公分。它经方山东部、娄烦中部,岚县、静乐交界与战国长城宁武段相接,构成全省古长城系网络。另有安国寺、天贞观、白马仙洞等名胜,都具有旅游开发之前景。距县城西北22.5公里兰若山上,有北魏时建的金阁寺,迄今已有1400余年,素有“先有金阁寺,后有石州城”之说,是离石境内现存的最古老的寺院。
县内工业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0多家小煤窑、铁木手工业社,到1990年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发展到78个,工业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算,由1949年213万元增为1.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4亿元的56%。上缴利税1552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1%。离石缆厂为国家二级企业,山花牌花线、山地步犁获部优产品,铜心绝缘软线获省优产品。食品厂核桃酪获地优产品。县五金厂双塔牌钢铁锹获省及部优产品,常压锅炉被列为国家环保产品。县地毯厂的地毯远销欧美等国和香港地区。高崖湾焦化厂的优质冶金焦销往美国。
工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促使流通领域不断扩大。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在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繁荣经济、保障供应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3亿元,比1978年的2561万元增长4倍;财政收入3046 万元,摘掉吃国家财政补贴的帽子。自1979年以来,全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437元,比 1978年增长7.2倍,年均递增19.2%。职工人均工资,1990年达1643元,比1978年的611.3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 14%。
民国27年(1938年)2月,日军侵占离石。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自卫,全力抗敌,艰苦浴血奋战了8年,直至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共与日军战斗491次,击毙日伪军7600多人。下述为着名的几次战斗。
民国27年(1938年)9月14日拂晓,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由汾阳南偏城出发,进到吴城镇以东的薛公岭阵地,伏击由汾阳开向离石的日军汽车运输队。团长兼政委杨勇组织指挥了这场伏击战。不到一小时,200多日军被全部歼灭。
民国27年(1938年)9月17日,由团长邓克明、政委符竹廷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补充团,在吴城镇西 20 公里的油房坪设伏。9辆汽车被击毁,车上的100多名日军,生俘3名,其余被击毙,缴获炮1门,步枪百余支,无线部。
民国27年(1938年)侵离日军在汾离公路屡遭伏击重创,迫使侵占离石的日军山口旅团向汾阳撤退。六八六团在南北偏城西北的公路沿线设伏,该团二营与一兄弟部队埋伏在公路北侧舍科里地带,一、三营埋伏在南侧铁匠沟附近。激战一小时,全歼日军。缴获战马百余匹,各种枪支 400 余支,生俘日军16名。
民国27年(1938年)2月26日,日军松井师团,从离石出发,兵分三路向秦晋两省交通重地军渡、碛口进犯,企图切断陕甘宁边区与晋绥的交通线,进而西渡黄河,侵犯陕甘宁革命圣地延安。从26日午夜至翌日凌晨数小时的激烈战斗,歼敌200余人,缴获步枪40余支及一批军用通讯器材,八路军伤亡80余人,使敌人阴谋未能得逞,人称“小平型关战斗”。
民国27年(1938年)2月26 日,日军第一〇九师团一部分沿汾离公路西进,在离石县九里湾村遭工卫队一营某部和第一连的突然袭击。激战6小时,毙敌二十余人,工卫队10余名战士牺牲。是日,敌军侵占离石。
民国28年(1939年)6月5日,日军1万多人,分三路大西犯,侵占柳林军渡。第二战区王靖国率十九军等部在柳林一带与日军激战十余天,该军六十八师副师长、参谋长被俘,伤亡甚重,团以下干部仍坚持作战,柳林军渡失而复得。
在离石众多发展变化之中,成效最为显着的是城区市政建设的变化。素称“三山抱石州,清水绕城流”的古老山城,从70年代成为吕梁行署驻地以来,为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地县两级就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力求建成“吕梁山上的一颗明珠”。至1990年,累计投资1亿元,改造建设街道30条,总长达23公里,总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26条,总长18公里,30万平方米,道路网密度 4.83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5.35平方米。城区总面积在旧城0.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展到5.1平方公里,划定了新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集贸市场。建自来水厂,铺设地下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管道,以及供热站设施,整修街面,改建街房。高楼拔地而起,交通四通八达,一改往昔“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旧貌。城区人口由1971年的7000 余人增至1990年6.6万人。除驻扎地县机关、企业、厂矿、医院等单位外,还有小学8所,中学6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全区最高学府——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教育学院、地委党校等,为全区培养各方面的建设人才。随着离石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今后建立离石市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