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硼镑刑镐往垫真的还是假的?

时间:2023-04-1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年轻不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 东港椅圈镇李家店村的于泽民干活的样子比和我们交流时那种羞涩的样子要干练得多,起早爬半夜,土壤消毒、栽苗、以花定果,整个过程他不仅亲自参与,还请来本地着名的草莓专家对雇工们进行各项指导,并根据专家的传授领着村民一起干,确保草莓苗的生长。

  于泽民是个自信、阳光、帅气的90后大男孩。“这孩子就是个拼命三郎。他没日没夜地在大棚里忙活,一米八四高的大小伙子,泡在大棚里几个月,掉了二十几斤的秤,体重就剩下不到一百一十斤,都成瘦杆儿了,现在农村的孩子有几个能像他这样。”于泽民的邻居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于泽民便把银行的一百万元的贷款连本带息还上了,很多村民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于泽民喜欢唱歌,尤其是老歌,特别是那首《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他深情地说,自己喜欢目前的生活,面对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有一种踏实感,也有责任和义务,让这片土地生长繁茂。说心里话,对于泽民这一番深情的表达,我倒觉得他不做诗人太可惜了,其实,他也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在家乡的土地上创作出声情并茂的“叙事诗”。这样的“叙事诗”的作者越来越多,我们乡村振兴的史诗何愁没有诞生的土壤!

  也许,正是出于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于泽民也有了别样的心事。他说:“俗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逢春节时,他总会跟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同学或者本村在外地打工的同龄人一起聚聚,听听他们在外的经历。听到他们在外吃了很多苦,却没挣多少钱的感慨和漂泊无根的叹息,时常让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他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帮着这些同龄人摆脱目前的困境。

  2019年,于泽民在一个草莓园区和两个草莓分拣车间的基础上注册了“东港市优禾源鲜果专业合作社”。

  “说心里话,我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按照现有的规模和效益,我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可是,每每想到那些漂泊在外的伙伴们的遭遇,就觉得应该帮大家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也在家乡的土地上有所作为。”提起注册这个专业合作社的初衷,于泽民说,当这个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形成时,他就向那些在外地打拼的伙伴们诚挚地发出邀请,希望他们与自己携手稳固起这个创业的团队。

  在草莓园里的一个温室大棚里,于泽民的高中同学正在忙活着。他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企业负责宣传工作,现在回来帮于泽民管理园区。“泽民这小子真够意思,他把园区中的十五个温室大棚,以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租给村里那十个返乡回来的伙伴,真是这个!”说到这里,他伸出了大拇指。原来,产供销一体化队伍的主要成员,都是那些在外务工青年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大家都很团结,互帮互助的事儿多了去了。一个团队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担纲责任,朝气与活力并存,发展的前景毋庸置疑。

  “品牌背后的故事”已刊发了5期创业人物,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催人奋进,引人深思。本文人物内容选自孙成文作品《小镇草莓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