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坚守为国授时使命

时间:2025-04-0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站在那些承载着共和国科技崛起记忆的展陈前,思绪仿佛被拉回半个多世纪前的峥嵘岁月。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催生了对高精度时间频率体系的迫切需求。在“两弹一星”工程紧锣密鼓推进之际,国防科委在“651”计划中明确提出“在西安地区建造短波授时台,以满足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需要”。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时间频率事业与国家战略的深度绑定。

  1966年,短波授时台(工程代号“326”)在陕西蒲城唐陵山启动建设,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黄土高原。他们钻山进洞、白手起家,用铁锹和扁担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代专用授时台。197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试播。这一历史性时刻,既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伸,也是中国时间频率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授时事业实现三大技术飞跃。一是1970年建成短波授时台,使我国拥有自主可控、全国土覆盖、连续发播的地基无线电授时能力,为航天发射和战略武器试验提供了高精度授时支撑。二是1983年建成长波授时系统,使我国地基授时精度跃升至微秒量级,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长波授时领域的空白。1988年,“长波授时系统的建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截至目前,长波授时系统已执行航天重大任务300余次,多次获国家嘉奖。三是面对技术封锁,中国科学院院士苗永瑞带领团队在长波授时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我国独立的原子时系统。

  经过一甲子的传承和发展,“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下简称授时中心)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成为中心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凝聚人心士气的牢固纽带,更成为每一个授时人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历久弥坚的价值底座和不懈奋斗的理想坐标。

  近年来,授时中心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奋力抢占时频领域科技制高点。产生并保持的国家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偏差缩小至±1.5纳秒,对国际原子时贡献权重提升至17.66%,综合性能跃居世界第二;研发的国际首款、性能领先的光抽运小铯钟产品打破外国垄断,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自研的铯原子喷泉基准钟获国际权度局认可,用于校准国际标准时间;自研的铷原子喷泉守时钟秒稳和天稳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实现国内基于大型光纤陀螺的世界时测量,多手段世界时自主测量系统已服务用户;首次实现百公里光纤链路双向量子时间同步实地演示;依托中国空间站时频实验系统,提出并验证了10皮秒级分时共视技术和皮秒级空-地微波时差测量技术。

  授时中心成立苗永瑞地基授时科技攻关党员突击队,组建了多个临时党支部,在重大任务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书写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篇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进入工程研制和集成联调阶段,敦煌授时台初步建成并试播;建成国际首个10皮秒级千公里实地光纤授时系统并服务多项重大工程;科技创新-2030项目“高精度光频标与时间频率传递系统”通过论证并开始实施。

  在全院上下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时期,授时中心也站在改革创新发展的全新起跑线上。我们将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严格按照“里程碑”节点和有关指标要求,集聚院内外优势力量,强化协同攻关,做好支撑保障,努力在时频领域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以“抢”的意识、“高”的标准,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从敦煌授时台发出的试播信号到中国空间站时频实验获取的宝贵数据,从自研原子钟的“分秒必争”到全球时频领域的每一次追赶超越,不仅是新时代授时人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致敬,更是中国科技力量向世界发出的时代强音!

  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站在那些承载着共和国科技崛起记忆的展陈前,思绪仿佛被拉回半个多世纪前的峥嵘岁月。1984年,长波授时台模型彩车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群众游行。授时中心供图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催生了对高精度时间频率体系的迫切需求。在“两弹一星”工程紧锣密鼓推进之际,国防科委在“651”计划中明确提出“在西安地区建造短波授时台,以满足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需要”。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时间频率事业与国家战略的深度绑定。1966年,短波授时台(工程代号“326”)在陕西蒲城唐陵山启动建设,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黄土高原。他们钻山进洞、白手起家,用铁锹和扁担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代专用授时台。197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试播。这一历史性时刻,既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延伸,也是中国时间频率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授时事业实现三大技术飞跃。一是1970年建成短波授时台,使我国拥有自主可控、全国土覆盖、连续发播的地基无线电授时能力,为航天发射和战略武器试验提供了高精度授时支撑。二是1983年建成长波授时系统,使我国地基授时精度跃升至微秒量级,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长波授时领域的空白。1988年,“长波授时系统的建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截至目前,长波授时系统已执行航天重大任务300余次,多次获国家嘉奖。三是面对技术封锁,中国科学院院士苗永瑞带领团队在长波授时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我国独立的原子时系统。经过一甲子的传承和发展,“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下简称授时中心)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成为中心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凝聚人心士气的牢固纽带,更成为每一个授时人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历久弥坚的价值底座和不懈奋斗的理想坐标。近年来,授时中心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奋力抢占时频领域科技制高点。产生并保持的国家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偏差缩小至±1.5纳秒,对国际原子时贡献权重提升至17.66%,综合性能跃居世界第二;研发的国际首款、性能领先的光抽运小铯钟产品打破外国垄断,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自研的铯原子喷泉基准钟获国际权度局认可,用于校准国际标准时间;自研的铷原子喷泉守时钟秒稳和天稳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实现国内基于大型光纤陀螺的世界时测量,多手段世界时自主测量系统已服务用户;首次实现百公里光纤链路双向量子时间同步实地演示;依托中国空间站时频实验系统,提出并验证了10皮秒级分时共视技术和皮秒级空-地微波时差测量技术。授时中心成立苗永瑞地基授时科技攻关党员突击队,组建了多个临时党支部,在重大任务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书写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篇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进入工程研制和集成联调阶段,敦煌授时台初步建成并试播;建成国际首个10皮秒级千公里实地光纤授时系统并服务多项重大工程;科技创新-2030项目“高精度光频标与时间频率传递系统”通过论证并开始实施。在全院上下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时期,授时中心也站在改革创新发展的全新起跑线上。我们将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严格按照“里程碑”节点和有关指标要求,集聚院内外优势力量,强化协同攻关,做好支撑保障,努力在时频领域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以“抢”的意识、“高”的标准,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从敦煌授时台发出的试播信号到中国空间站时频实验获取的宝贵数据,从自研原子钟的“分秒必争”到全球时频领域的每一次追赶超越,不仅是新时代授时人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致敬,更是中国科技力量向世界发出的时代强音!(作者:窦忠,系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报记者唐琳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