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当中国两款六代机已完成试飞,美国F-47连一张清晰效果图都不敢放出时,美媒却硬着头皮宣称“领先不代表先进”,这场六代机之争已然暴露了美国军工的深层困境。
美媒《国家安全杂志》8月29日发布了一篇令人尴尬的文章,试图推销一个诡异观点:中国虽然在六代机研发上领先美国,甚至已经试飞,但美国的F-47仍然是“速度最快、灵活性最强、杀伤力最大的战斗机”。这种自相矛盾的论述,立刻引发了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广泛质疑。
这篇报道堪称“精神胜利法”的典范。文章一方面承认中国的歼-36在2024年底前就已亮相并完成多次试飞,进展明显快于美国;另一方面却又断言波音的F-47才是全球最强战斗机。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至今连高清渲染图都不敢公布的F-47,竟然被美媒形容得天花乱坠。而已经实机试飞的中国歼-36,却被质疑“是否真正成熟”。这种双重标准,连美国网友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表示“看得人脚趾抠地”。
事实上,歼-36作为无垂尾、双发、大型隐身战机,设计定位是“空中指挥控制平台”,能够指挥无人机编队执行电子战和远程打击任务。它采用国产WS-15发动机,具备超巡和高速机动能力,整体设计理念明显领先一代。
美国的NGAD计划实际上早已陷入困境。早在中国的六代机试飞前,该项目就因单价高达2.5亿美元而接近“无限期推迟”。直到中国试飞成功,美国才慌忙在2025年3月由特朗普宣布波音中标,并将机型命名为F-47。
然而,波音近年来的表现令人担忧。自从2018年起,波音不仅民航机事故频发,军用加油机也问题不断,再加上两位吹哨人莫名死亡,质量管控能力令人质疑。让这样一家问题缠身的企业承担六代机研发重任,难免让人怀疑美国军工的综合实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F-47投标过程中,诺格公司直接退出,洛马公司也未全力竞争。这种反常情况反映出美国军工巨头对NGAD项目缺乏信心,担心重蹈F-22的覆辙——投入巨资研发却因出口限制无法收回成本。
中美六代机竞争的背后,是两国军工研发体制的根本差异。中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能够长期持续投入关键技术研发,不受短期政治和经济波动影响。而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受商业利益驱动,往往选择风险最低、利润最高的方案。
F-22项目就是前车之鉴。当年美国禁止F-22出口,导致研发费用无法分摊,单价高达1.43亿美元,美军只能采购187架,制造商洛马公司几乎无利可图。正是这种商业考量,使得美国军工企业不愿全力投入六代机研发。
相比之下,中国军工体系能够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不计短期经济回报地进行技术积累和攻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同时推进两款六代机研发,并在短时间内实现试飞突破。
从已知信息看,歼-36采用“无尾鸭式大三角翼融合”气动布局,具有更好的隐身性和机动性。而美国F-47据说仍在采用歼-20时代的鸭翼设计,气动布局上就已经落后一代。
在关键的动力系统方面,歼-36配备自主研发的WS-15发动机,实现了超巡能力。美国虽然在发动机技术上有传统优势,但近年来进展缓慢,新一代发动机仍处于试验阶段。
更重要的是,歼-36的设计理念更加前瞻,强调“空中指挥控制”功能,能够与无人机协同作战。这代表了未来空战的发展方向,而美国F-47似乎仍在延续传统空优战斗机的思路。
六代机竞争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美两国军工实力的消长。中国凭借体制优势和技术积累,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而美国受制于商业军工复合体的弊端,正在逐渐失去技术优势。
美国试图用“领先不等于先进”的话术来掩饰尴尬,但实机试飞与PPT造机的差距,不是语言艺术能够弥补的。F-47要想线,波音需要先解决自己的质量管控问题,美国则需要反思其军工研发体制的深层次矛盾。
这场六代机之争才刚刚开始,但趋势已经明朗:中国航空工业正在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而美国军工则需要在自我革新中寻找出路。#优质好文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