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光明网评论员:读懂“学琴的人都消失了”背后家长心态的变化

时间:2024-08-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近日,有博主发文称,一个钢琴厂的老板说钢琴彻底崩盘了,去年一半钢琴厂倒闭了。以前花5、6万买的钢琴,今年5000块出手都没人要。某乐器协会的副秘书长说:2023年,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学琴的和买琴的,就好像一夜之间凭空消失了。

  话虽说得有点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A股共有两家钢琴企业,从财报来看,情况都不甚乐观。2023年前三季度,海伦钢琴(300329.SZ)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同比下降21.99%,归母净利润608.39万元,同比下降24.70%。公司指出,市场疲软导致的销售量下降,是业绩大降的主因。珠江钢琴同样如此,上述同期,该公司营业收入大降31.47%至9.0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3.54%,仅有647.51万元。

  是否真如文章所说,“学琴的和买琴的一夜之间凭空消失”,是因为中产的收入下降所致?笔者认为并不尽然。中国的钢琴热,固然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但真正全国性的钢琴热,发生在2008年前后——当时的政策提出,钢琴9级以上的艺术特长生,可在中考时加10分,这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由此,也催生出了钢琴培训、钢琴考级的千亿市场。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到,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这个政策和随之而来的“双减”政策无疑纠正了钢琴学习的功利化倾向,也在某种程度上为钢琴生产、培训整条产业链踩下了刹车。

  但在“学琴的和买琴的好像一夜之间凭空消失”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丁香医生在2023年6月发布的《2023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家庭健康篇》将“未雨绸缪,尽力而为”提炼为年度关键词。这份基于近万人的真实调查和访谈,将后疫情时代人们追求安全感与理性的心态揭示得很充分,也恰好解释了钢琴学习不再风靡的原因。

  所谓未雨绸缪,指的是对安全感的追求。疫情过后,人们的风险敏感度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这自然在消费上有所体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近年“刺客”一词,屡屡出现在热搜中。从“冰棍”刺客到文具“刺客”,虽然没有超出正常的商业行为的范畴,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超出自己消费认知与安全感的抵触。而今年以来火出圈的文旅城市,大多抓住了消费者通过小额消费寻找放松与安全边界的心理,百十块钱吃一顿淄博烧烤,五十块钱趟平哈尔滨的早市……成为这些热门旅游城市出圈的“游头”。

  钢琴专家建议,儿童在4-6岁学习钢琴为佳,从零基础到技术基本成型,需要4-6年的时间。钢琴学习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花费不菲的过程。论价格成本,钢琴甚至可以说是最贵的乐器之一,而学费、调琴、考级也是一笔不菲且不可控的开销。经过疫情三年的影响,追求即时性、体验性消费成为人们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能今天享受的快乐就不会拖到明天”的当下,家长们似乎失去了培养与等待的耐心。

  而从“尽力而为”中,我们则更多读到了“理性”的意味。钢琴的学习不仅过程长,也是一个很需要天赋的事情。在很多中国家长身上,让孩子学钢琴可能是头脑一热的冲动。“别的孩子都在学琴,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下”是除艺考加分外,很多小孩被安排学习钢琴的最初动因。条件好的家庭买斯坦威、日本原装雅马哈,再不济也得买卡哇伊;钢琴老师一节课800多是市面上的正常价,500元以下基本就学不出来……某种程度上,学钢琴成为家庭有文化底蕴的象征,也是家长“得体”炫耀的一部分。后疫情时代,家长们发现,如果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有很多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小提琴、吉他甚至葫芦丝,这些体积更小、价格更低的乐器对孩子来说,似乎试错成本要低得多。

  当然,中国家长似乎不太容易放弃对孩子的“卷”。当下,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之教育政策的加持,家长将目光投向了立竿见影的项目——体育和体能。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2022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对1018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调研后发现:有超过60%受访家长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闲暇时间增多;有近20%的家长为孩子报班参加体育培训;有45.5%的家长表示增加了孩子在体育运动上的投入。可以想见,这部分投入的时间与金钱,很大可能是从学钢琴,或者其他乐器上转移而来。

  曾经有一个说法,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琴童群体。这些琴童有多少是真正热爱钢琴、热爱音乐无从评价,但中国钢琴学习过热确是不争的事实。海顿曾经说过,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但音乐之路远不止如此,人生之路也远不止此。“学琴的和买琴的一夜之间凭空消失”是抓人眼球的新闻,却远不能反映真实的状况。真正爱音乐、爱钢琴的孩子,总会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边,寻找属于他们的音乐天堂。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