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时间:2022-08-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谋划,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顾学明:新发展格局深深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之中,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从历史脉络看,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必然方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历史大势的客观结果。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既注重内需主导、内部可循环,也注重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现实条件看,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构建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深刻回应了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实现高位回落,由2006年峰值的64%下降至当前的30%左右,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9.1%。随着我国消费增加和投资稳步发展,未来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将持续推动我国形成新发展格局。

  从实践要求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化解外界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高质量商品和资源与要素,增强供应链稳定性,稳定产业链布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顾学明:从核心要义看,新发展格局旨在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即通过深化改革,消除经济循环堵点,激发创新潜力,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从精神实质看,新发展格局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推动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激发国内大循环潜力,让更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主体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即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延伸,意味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必须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从实践要求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突出重点,抓住以下关键点: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遵循,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变为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坚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合优势资源,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经济时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顾学明:我国需要准确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开放优势、开放路径、开放领域、开放机制、开放政策等方面的新变化、新要求。

  充分把握开放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变的要求。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正在显现,对市场资源的有效调控和利用,将成为未来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新的竞争优势,也是开放发展的新型比较优势。

  充分把握开放路径向主动融入转变的要求。从跟随开放向主动融入转变,成为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应充分运用国际平台,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制体系中的话语权。

  充分把握开放领域向协调联动转变的要求。促进制造领域开放与服务领域开放更好结合,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并重,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促进区域开放协调,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充分把握开放机制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的要求。深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有利于集聚全球要素、引领全球经贸规则升级的规则体系,最终引导国内大循环向更高层次跃升。

  充分把握开放政策向内外协调转变的要求。要从内外循环“一盘棋”的角度出发,推动内外政策相互协调,创造良好的新发展格局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新发展格局是未来我国重新布局、参与更高层次国际大循环的战略要求。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需要加快哪些改革?

  顾学明:我国要持续提升开放水平,加快培育强大国内市场,加快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促进产业开放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政策制度创新。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更好融入国民经济循环。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积极推动外贸创新发展。坚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培育平台企业,架起内外贸之间的桥梁纽带。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与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

  不断提升双向投资水平。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引导企业加强合规管理,推动境外投资立法。

  推动产业开放创新发展。完善产业开放机制,增强产业竞争力,是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保障。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健全开放风险防控体系。参与国际大循环,要尤其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提升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尤其是要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构建开放领域风险监控体系。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