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出头之日(chū tóu zhī rì)为什么上热搜?

时间:2023-12-0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有一个骗子叫乞乞科夫,到处廉价收买死农奴名单到民事法庭办理买卖契约和注册登记,企图拿死人当活人到救济局去抵押,以骗取大笔钱财。这种虽然死亡但在法律上仍然“活着”的农奴被称为“死魂灵”。而在如今的许多大学,却存在着一些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活魂灵”。

  现在,一些大学为了提高办学档次和知名度,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讲席教授、客座教授或者特聘教授,可有的人在受聘后甚至从来不给学生上课。而学校对这种现象也听之任之,照样给受聘者以丰厚的报酬,因为学校看重的并不是受聘者给学生传授的知识,而是给学校带来的名气。学校如果有几名全国或者全球知名学者,在招生简章上或者申请项目时就可以大吹特吹。

  在学位点申报中,“活魂灵”的存在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学位点尤其是博士学位点申报是事关学校“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死亡)的重大问题。为此,在几年一度的学位点申报“搏杀”中,学校不但拨专款进行各种公关活动,而且还想方设法利用好“活魂灵”的潜在资源。方法之一是校内重组。所谓“校内重组”,是指学校内部有些专业学术实力不够或者教授名额不足,就把其他专业的教授拉过来,并美其名曰“力量整合”。有一所大学某专业只有4名教授,为了达到申报“博点”的教授数量要求,从本院其他专业拉来1名,又从其他学院拉来2名,再加上学校的空前公关力度,结果力挫群雄,拔得头筹。方法之二是校外借调。在申报“博点”之前,学校便与“活魂灵”签好“君子协议”:你虽然把正式关系调到我们学校来,但可以不来上班,只要你的学术成果给我们用就行,“博点”申报成功后,你还可以回原单位。显然,如果前一种“活魂灵”被查出来,当事方则无法辩解,而后一种“活魂灵”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无法去查,因为“活魂灵”确实是学校的正式人员。

  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活魂灵”的存在更明显。项目申请书中总会有“主要参加者”一栏,但圈里人都知道,这一栏虽然会填上一些内容,但大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因为“参加者”实际上并不参加项目的研究工作。项目主持人之所以要填满此项,无非是想显示项目组的科研实力,提高申请的成功率。此举,行话叫做“借桥过路”。如果“过路”成功,最多请“活魂灵”吃吃饭而已。笔者曾亲眼见过一名讲师在申报项目时把本院的几名教授列为“活魂灵”,多么可笑!即便是圈外人,也一定会质疑:讲师怎能统领教授进行项目研究?

  另外,在重点学科申报、研究基地申报、“211工程”验收等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活魂灵”现象。“活魂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平性,因为公平的前提是真实,如果大家都掺假,放纵甚至怂恿“活魂灵”的存在,谈何公平?“活魂灵”的存在还容易滋生各种腐败。最明显的是一些校外“活魂灵”,虽然不在校园露面,但由于是学校“正式”员工,照样拿着工资和津贴。

  人们常说大学是社会的“灵魂”,而“活魂灵”的存在无疑会玷污大学的“灵魂”,这是多么的可怕!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