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心结来“小院儿”聊聊

时间:2022-09-1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于家务回族乡,群众遇到解不开的“结儿”,都会到“小院儿”议事厅坐一坐,村委会工作人员、热心邻居、专业律师、法官和调解员,会轮着番儿劝和,大部分矛盾纠纷都能得到化解。如果需要立案,也不必奔走,乡里还有驻乡办公的法官,立案、开庭、审判都能一站式解决。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是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写照。于家务回族乡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打造院落式、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于府院”,与设在各村的村级“小院儿”形成两级联动,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群众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吴寺村两户村民原本是亲戚,相邻居住,但因土地纠纷,20多年来矛盾不断,积怨颇深。多年来通过调解、诉讼、信访等多种渠道,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吴寺“小院儿”向前一步,邀请双方来到“小院儿”议事厅,村干部围绕《民法典》中新的法律规定,对两家人进行释明,更从亲情角度,耐心劝导双方。

  在小院儿里,两家人多年来头一次坐在同一个屋檐下,看看对方爬上眼角的皱纹,和两鬓长出的白发,听着村干部一番春风化雨般的耐心解释,两家人终于冰释前嫌,达成和解。“这事儿说开就行了,以后咱们也别互相埋怨了。”向前站一步,两家人20多年的积怨得到了化解。

  “我们每个村都单独设置一个农家小院或一间单独的房子,一般都设立在村委会,邻里纠纷都可以在小院里进行初期调解。”于家务回族乡副乡长李昺说,“于府院”整合相关部门合署办公,联合乡司法所、市民诉求处置中心、信访办等部门,多渠道收集辖区矛盾纠纷问题,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性建设。调解力量除了法官、律师、调解员、村干部等专业力量外,同时将村内的热心肠、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纳入其中,“把各方力量动员起来,群众有什么问题,先来小院儿解决。”

  北辛店村的两位村民系兄弟关系,之前经父母主持达成分家协议,并签订房屋分割协议,但对于房屋权属事宜一直没有进行认定,现两兄弟父母均已去世。了解情况后,北辛店“小院儿”协调驻地法官多次上门走访,得知双方对于房屋权属无其他争议,且都居住在乡域内,法官商定在“于府院”对该案进行调解。

  “于府院”通过搭建村乡两级院落式工作平台,建立了乡级“于府院”与各村“小院儿”协同联动机制。“我们在乡里设置了‘于府院’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依托政法体系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成效,协调法院、检察院等常驻属地资源,形成村乡互助的良性机制,构建多元、专业、高效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李昺说,村民有任何法律疑惑,都可以到这里进行咨询,村里解决不了需要立案的,也不用跑到区里来回奔波,在乡里就能办。

  北辛店村两兄弟的遗产继承案,就是在“于府院”办结的。经过确权和法官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顺利结案。“事儿解决了,也不用再跑到区里来回折腾,省去了好多麻烦,也节省了时间。”当事人对法官的专业性和“于府院”的主动作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于家务回族乡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乡,为更有利于开展民族事务调解,区法院和区检察院派驻民族调解员、法官以及检察官到于家务回族乡工作。“像我们村,回族汉族村民都有,将近5000人,管理难度很大。”于家务村包村干部王卫国说,如果遇到涉及民族群众的调解案例,80%以上都能在村解决。“如果解决不了,让咱们专业的律师、法官过来讲解法律条文,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融合,解决矛盾。”

  “于府院”的设立,也助推乡综治中心走向实体化。“各村的群防群治力量会反复摸排,找问题、查矛盾,并及时反馈给各村小院,使得属地工作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李昺说。依托“于府院”的专业力量,乡民主法治建设也得到了推动,“调解案子中群众和村干部的法律意识都得到了提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本报讯(记者 王军志)在北苑街道,有这样一群“和事佬”,他们是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民警、老模范等组成的“五老”调解人员。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北苑街道推行每个调委会至少融入1名“五老”委员,成为社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

  近日,北苑街道对新加入“五老”调解队伍的老人进行“沉浸式”岗前培训,共同探讨从发现矛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据了解,街道各级调解组织换届以来,13个社区居委会共选出调解委员73人,街道司法所以“分级”培训方式进行培训,确保诉源治理工作水平上台阶。

  “退休老人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参与调解不仅让有特长的老年人老有所为,更推动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北苑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进一步创新调解方式,推动多类型、多层次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