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八拜之交网友怎么看?

时间:2023-04-1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她表示,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

  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这个话题很快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陈文玲所提到的“贝克尔”,是指美国经济学家Gary Becker(1930-2014),曾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贝克尔的理论中,孩子被认为是以与其他商品相同的方式向父母提供效用。

  在消费者理论中,没有现成替代品的商品被称为是 “正常的”;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这些商品的更多消费。由于孩子似乎没有什么替代品,因此,人们可能会期望生育率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当然,除了收入以外,影响生育率的还有其他因素。

  但贝克尔的理论似乎与现实世界观察到的情况相反,只要留意一下世界各国的生育率,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富裕国家的生育率较低,贫穷国家的生育率较高。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按照收入水平的高低划分,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如下:高收入国家平均为1.56,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17,低收入国家平均为4.62。

  关于生育率与收入的关系,详见我不久前写的文章《“越穷越生,越富越不生”是真的吗?》,本文就不重复了。

  首先,我不赞成“子女也是消费品”这种提法。因为子女是人,不是物品。“子女也是消费品”这句话,有物化子女的意味。

  其次,即使纯粹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子女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这句话也值得商榷。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养老保障的健全,越来越多的人不靠“养儿防老”。

  另一方面,抚养子女的成本不断上升。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在目前中国,大部分父母抚养孩子是“亏本生意”。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啃老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养儿防老”已经变成“养儿啃老”。

  但如果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小孩,也并不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所以,国家有必要出台支持生育的政策,减轻年轻人的生育负担,专家也不应该指责年轻人不生小孩。

  如果国家出台的政策,能够使家庭多生孩子成为正收益,那么自然就能提高生育率。如果家庭多生孩子是负收益,那么专家说什么都没用,年轻人还是不愿意生小孩。

  理由是:生育和抚养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负收益”;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中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总的来说是大于他(她)所消耗的社会财富,对于国家来说是“正收益”。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