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几名汉子围在一起,绞尽脑汁地为要开办的酒店起名字。屋内弥漫着呛人的浓烟,金三角的那句玩笑话如灵光乍现,穿透了汉子们眼前的浓烟,很快碰撞出了“金三杯”这个名号。
“金三杯酒家”最早开在济南北部的北园大街,靠着优质服务、精美饭菜和优雅的就餐环境而一炮打响,成了众多食客的首选之地。
“那里的服务员长得标致,笑起来甜美。饭菜、环境都值得称道。”金三杯给很多食客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按现在的说法,是那个年代的“网红酒店”和“打卡地”。
盈门的顾客和渐入佳境的运营,推着金三杯走上了连锁开店之路。其中,位于现在泉城公园西北角的金三杯中心店尤其令人侧目。它是当时济南经营规模最大的餐饮店,并在经营服务项目推新等方面步步领先,长时间独领济南餐饮风骚。
它在济南首家推出的自助早餐,一人12元的标准,基本上想吃的都能吃到。那时,能到金三杯请客、就餐是倍有面子的。繁忙时,一个餐口,要翻台三四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金三杯中心店一天的营业额最高时突破了12万元,而那时人们的月工资多在200元左右。这样高的营业额大半要靠厨师们颠勺炒制出来。酒店里云集着帅哥靓女,工资收入也高出社会平均水平三四倍,员工们的喜悦、自豪和成就感,无出其右。
后由于玉函路拓宽、修顺河高架等因素,金三杯逐渐走下坡路,拖欠供货商货款等。据说,光欠送豆腐的就约10万元货款,换算成豆腐实物能垒出好几个中心店。
携中心店的王者之气,金三杯酒家成了山东餐饮界的“黄埔军校”。当其走下神坛时,员工开始出走,成了洒向山东乃至省外餐饮界的“满天星”,如今仍活跃的一些响当当的大师、名厨,及名店掌门人、大佬等,很多是曾经的“金三杯人”。
濒临倒闭的济南无线电三厂是三联的基础之一,当时资产是109万元,亏损却高达460万元。以至于新掌门张继升后来说:人们总说从零开始,而三联是从负数开始的!
三联成立的1985年,始于南方的改革开放已热火朝天,北方的济南还懵懂着。时任济南市社科院科研组织室主任的张继升却敏锐地嗅到了新气息,他思想新锐、活跃,参与了三联的创办,并以兼职的身份掌舵新公司,带领员工边爬坑边发展。
于是,济南社科院、济南无线家乡镇企业,共同组成了三联集团,三联有“工、农、科研”三者联合之意。
社科院出身的张继升颇具儒雅之风,有一年的三联集团年度工作报告是他亲手一字一句写成的。洋洋洒洒几十页的内容,不仅文采斐然,且金句频出,像“敢为人先”、“领先半步”、“进入无竞争领域”等,让当时的人们耳目一新,俨然成了三联经营哲学读本,令人折服。
张继升更有敢为人先的侠之大勇,及敏锐捕捉市场先机并精于运营的智慧,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市场创新,并不断缔造着三联的商业传奇:
上世纪末,三联集团自行设计建设了国内首个宽带城域网——百灵宽带网。百灵网站曾是全国六大门户网站之一。
依靠自己的聪明和勤奋,长大后的吴炳新成为矿务局一名正式职工,当过销售科长。1986年,他下海创业,卖过豆芽,承包过一家小糕点厂和两家商场,后来又和儿子吴思伟抓住保健品的风口,掘得第一桶金。
创立三株后的第三年,仅凭一款产品——三株口服液,1996年,吴炳新创造了“三株神线亿元,成了保健品行业乃至中国商界最耀眼的明星。
一直不服输的吴炳新在短暂疗伤后,一直谋求东山再起。有资料显示,2015年,三株销售收入8亿元。
英雄不问出处!社科院走出的张继升,孤苦出身的吴炳新,还有很多时代的同行者,他们敢为人先,求新求变,抢抓改革开放的先机,勇立时代潮头,成就了激情又辉煌的岁月。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企业的名字大概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对自己未来的美好期盼。
纵然潮起、潮落!纵然都将归于平静!纵然飘散在我们这座日益繁华都市的角落或记忆里!我们都应不吝感谢的掌声和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