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型電視紀錄片《鍛造雄師向復興》解說詞(第五集)

时间:2022-10-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這是空軍“模範地空導彈營”完成的一次演訓任務。演練中,營指揮員果斷下達發射命令,連續發射多枚導彈,圓滿完成任務。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中央軍委授予空軍地空導彈兵某部二營“模範地空導彈營”榮譽稱號,習近平向二營頒授榮譽獎旗。

  該營傳承發揚“思想紅、技術精、作風硬”優良傳統,大抓新時代練兵備戰工作,著力夯實部隊全面建設基礎。部隊換裝後,積極探索克敵制勝戰法,推動實戰化訓練創新,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為守衛祖國空疆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2017年7月19日,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八一大樓舉行。習近平出席會議時指出,把我軍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必須有一流軍事人才、一流軍事理論、一流軍事科技,要求加快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加快軍事理論創新,加快發展先進軍事科技。

  谷雨剛過,天高海闊,海南三亞某軍港日暖風清。2021年,在人民海軍第72個生日這天,海軍三型主戰艦艇——長征18號艇、大連艦、海南艦在這里集中交接入列。習近平出席交接入列活動並登上艦艇。

  像出操動作一樣,非常遒勁有力地遞出來,旗加旗桿重量不到三斤,但是我接過以後感覺責任重大,責任重千鈞。

  3年前,曾經擔任五指山艦艦長的閭勇軍率艦參加慶祝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接受檢閱。這位直到穿上軍裝才第一次見到大海的艦長,對海上裝備的跨越式發展,有著最為直接的感受。

  從三千噸的大型登陸艦,到兩萬噸的船塢登陸艦,到四萬噸的兩棲攻擊艦、六萬噸的航母,我趕上了海軍(裝備)跨越式發展的黃金十年。這十年我們可以說是,裝備發展一年一個樣,我們跟世界海上強國的差距是一步一步縮小了。

  山東艦副艦長徐英是海軍自主培養的第一批飛行員。他曾駕馭戰機,首次完成艦載機夜間著艦任務。2019年8月8日,徐英作為塔台指揮員,見證了殲-15艦載機第一次在山東艦上的著艦過程。

  我的心還是揪著,馬上要來了,行不行,能不能掛上,能不能停住,會不會有意外情況。最後,飛機掛上阻攔索,停在甲板上,停穩了以後,那一瞬間我們知道這事干成了。漂亮!所以我們當時是一瞬間在塔台歡呼起來,認為這個事辦成了,我們完成了第一次著艦。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正式交付海軍。習近平出席交接入列儀式,登上山東艦,察看艦上裝備,了解艦載機飛行員工作生活情況。徐英作為飛行員代表之一,參加了入列儀式。

  人們常說,有底牌才有底氣。我想這個底氣既來自于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更來自擁有能夠駕馭這些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人才。從飛行員轉行到航母副艦長,我覺得我的轉型才剛剛開始,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這一天,海軍航空兵飛行員戴明盟駕駛殲-15戰斗機,準確降落在遼寧艦飛行甲板上——從這一刻起,中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航母艦載戰斗機起降技術的國家。此時,距遼寧艦交付海軍還不到兩個月。

  大家都非常激動,我剛下飛機,突然就有一個人把我抱住了,第一個抱住我的是孫聰院士。那個時候我一想,原來這個事已經干成了。但是,一想到航母已經誕生百年之後,我們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艦,心中也有些沉重。從那時起,我就一直盼望著,咱們能有更多更先進的航空母艦。

  在戰爭制勝問題上,人是決定因素,武器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重視武器因素也就是重視人的因素。這是人與武器的辯證法。

  2014年12月3日,全軍裝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鄭重提出︰把裝備建設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超前布局,創新驅動;只爭朝夕,彎道超車。面對激烈的國際軍事競爭,必須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搶佔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培育戰斗力新的增長點。

  軍事科學院是全軍軍事科學研究的拳頭力量。2018年5月16日,習近平視察軍事科學院,強調努力建設高水平軍事科研機構。

  這次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軍事科學院進行了重塑。他們適應軍事科研工作新體制新要求,創新組織模式,推動開展協同創新,發展現代軍事科學,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炎炎夏日,一場學術研討會正在展開,中間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就是科技強軍、為國鑄盾的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討論會剛剛結束,他又踏上了新的出差旅程。很難想象,這是一位80多歲老人的生活。作為現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防護工程學科的創立者,在許多人早已退休的年紀,錢七虎還像“空中飛人”一般奔波。

  面對一項項世界級國防工程的防護難題,錢七虎帶領團隊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了從淺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護、從單體工程到工程體系防護、從常規抗力到超高抗力防護等學術理論與技術體系,制定了我國首部人防工程防護標準,解決了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工程防護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錢七虎獲得我國科技領域最高獎項——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雖然我今年80多歲了,但是我腦海里還感覺到,很多事情需要我做,我能夠做,這是我的畢生追求。我一輩子搞了很多課題,但我始終認為,培養人才是我最大的課題。為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這是我一輩子的事業所在。

  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靠進口武器裝備是靠不住的,走引進仿制的路子是走不遠的。大國軍隊的翅膀,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高高托起。

  2019年國慶閱兵,陳瀏駕駛殲-20戰機第一次飛過天安門。時隔2年,2021年7月1日,黨的百年華誕慶典,人民軍隊71架戰機飛越天安門廣場。當陳瀏飛過同一方天空,他所在的殲-20方陣,由1個梯隊變為3個梯隊,由5架戰機變成了15架戰機。

  陳瀏的外祖父,是抗美援朝空戰英雄劉玉堤。2015年2月16日,病榻上的劉玉堤已經說不出話,他用盡全身力氣,寫下人生最後一行字“大大發展轟炸機”。

  人民空軍剛剛成立時,老一輩飛行員在缺經驗、缺技術、缺裝備的條件下,憑借著空中拼刺刀的精神,創造了一次次輝煌的戰例。如今我們有成體系的戰機和先進的保障,讓我們維護國家領空安全,更加有底氣了。

  時代作筆,白雲為卷。老人的期盼,在強國強軍新時代變成了現實。2016年,運-20列裝;2018年,直-20列裝;2022年,運油-20投入新時代練兵備戰……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中國的戰略導彈首次亮相,9輛牽引車搭載著中國自主研發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展現在世人面前。又一個35年過去,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7個方隊構成戰略打擊模塊,35年前的3種型號發展到了數十種型號。

  我總共參加了4次閱兵,從2009年到2019年,我都參加了,我們火箭軍的導彈威力越來越大,精準度也越來越高。

  國慶70周年閱兵,與新式戰機、新型導彈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補給供應方隊、搶修搶救方隊等後勤模塊。

  2016年11月,習近平出席中央軍委後勤工作會議,強調聚焦保障打贏,加快轉型重塑,努力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後勤。

  按照打仗要求建後勤、用後勤,扭住保障打仗不放松,加快建設現代軍事物流體系和軍隊現代資產管理體系,催生了現代後勤高質量發展。

  如今,新式輪式救護車、全地形後勤運輸車,以及新型保溫營房等先後配發部隊,遙遠的海島能飲用純淨水,超過海拔5000米的高原能充足供氧,喀喇昆侖邊防一線官兵冬天能吃上火鍋。

  2013年11月,一個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的時節,第一次視察軍隊院校的習近平,來到國防科技大學,走進年輕學子中間,接見學校科技創新團隊代表。

  這里是習近平檢閱國防科技大學干部和學員方隊的地方。當年的學員已奔赴全軍部隊不同崗位。受閱方隊中的學員李晨畢業後留校,現在是計算機學院的助理研究員;學員王琦,已經成長為活躍在大漠戈壁空軍實戰化演兵場上的工程師……

  黨的百年華誕當天,國際Graph500發布最新排名︰國防科技大學研制的“天河”E級計算機關鍵技術驗證系統,獲單源最短路徑、大數據圖計算能效兩項世界第一。這是“天河”系列奪得的第13個桂冠。

  2013年11月份的時候,我作為一名碩士學員,接受了主席的檢閱。當時(我)確實感受到了主席對國防科技大學的關懷。後來,我逐漸從學員到老師,加入到了“天河”這個團隊。我們現在團隊里面,總有一種不斷超越、超越再超越的使命感,也是一種緊迫感。我們佔領的技術制高點越多,就能給強國強軍事業帶來更雄厚、更持久的技術支撐。

  大漠深處,一聲聲巨響,震撼世界。回望那段歷史,感慨萬千︰當年,如果沒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批科學大家,“兩彈一星”是搞不出來的。

  半個世紀後,習近平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時專門提到︰“‘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我在陝北梁家河听到這一消息十分激動。”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一顆“東方紅”衛星從這里飛向太空。聳入雲天的發射架下,一座古樸的紀念碑巍然矗立。這里長眠著為航天科技事業獻身的英烈。

  2013年2月2日,一個滴水成冰的冬日,習近平來到這方戈壁灘。長風之中,習近平一步一步走到紀念碑前,敬獻鮮花。

  張潤紅︰報告主席,我還有一個目標,就是成為我國首位女性01指揮員,下達“5、4、3、2、1,點火!”的口令。

  習近平︰01指揮員,能夠承擔這樣的科研重任,這也是我們國家婦女事業的一個標志,我也希望你能夠早日實現目標。

  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深空探測的重要橋頭堡。2022年4月12日,習近平專程來到這里視察,親切接見發射場官兵代表。

  希望同志們大力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強化使命擔當,勇于創新突破,全面提升現代化航天發射能力,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航天發射場。

  2018年9月,中央軍委批準增加林俊德、張超為全軍掛像英模。如今,他們的畫像與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8位英模的畫像一起張貼在全軍每一座軍營。英雄的事跡和精神,感召著強軍路上的奮斗者。

  “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杰出科學家”林俊德,“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一位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位是艦載戰斗機飛行員。他們崗位不同、經歷各異,卻都在用生命踐行使命。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26歲的林俊德發明的鐘表式壓力自記儀,完整記錄了沖擊波波形等關鍵參數。

  生命的最後日子,林俊德咬著牙讓人扶起來,整理移交一生積累的全部科研資料,完成了人生最後一次沖鋒。

  2016年4月27日,張超是當天最後一個架次的飛行,儀器顯示他的著陸動作十分完美。猛然間,正在滑行的戰斗機機頭突然失控上揚。意外剎那間發生了。

  飛行參數記錄表明,駕駛艙中張超第一時間選擇的並不是跳傘,而是全力將操縱桿猛推到底,制止機頭上仰,試圖挽救“飛鯊”戰機。12時59分17秒,飛機報警4.4秒後,機身垂直于地面。挽救戰機無效,張超被迫跳傘。由于失去了最佳跳傘時機,張超墜地身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咆哮的浪濤聲和巨大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一架架“飛鯊”戰機穩穩降落甲板上,尾鉤牢牢掛住攔阻索。這是中國艦載戰斗機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時刻——2019年初夏,新一批艦載戰斗機飛行員通過著艦資質認證,當時創造了一系列之“最”︰單批認證人數最多,單日出動飛機架次最多,認證周期最短……

  張超同志在犧牲之前,我和他是同一宿舍的。在他犧牲以後,家屬過來收拾遺物的時候,我留下他的手電筒。這個手電筒,對我是一個很大的動力。

  他的形象肯定是永遠在我心里,腦海里。他已經印在(我)腦海里了,不可能磨滅了。(他給我留下的)也不只是一個手電筒,可能他的形象,他的表情,他的聲音,他朗朗的笑聲……真是很深刻的印象。對于艦載戰斗機飛行員來講,張超就像一束光一樣。我們在艦載事業這道路上不斷地向前進。

  2021年12月28日,艦載機飛行教官群體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授予決定這樣寫道︰他們“是忠實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的光輝典範,是牢記強軍目標、聚焦備戰打仗的時代標桿,是忠誠使命擔當、矢志為戰育人的突出代表,是勇于攻堅克難、奮力轉型突破的優秀榜樣”。

  2019年11月,全軍院校長集訓在國防大學舉行。習近平在開班式上強調,發展軍事教育,必須有一個管總的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立起了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的育人高標準。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青龍橋,一頭連著中國最高軍事學府,一頭連著圓明園廢墟。在國防大學學員眼中,這片斷壁殘垣就像歷史的警鐘,讓他們時常陷入“下一場戰爭”的思索。

  學員的戰爭思索在深化,教學的課程體系在升級——無人、電磁、高超聲速、量子、腦科學等軍事高科技知識將陸續進入課堂。近年來,培訓課程已實現5次升級,每次更新率均超70%。

  國防大學打造了很多場景,可以開展沉浸式的教學、學習。(它可以讓)你一下子把自己放到一個敵我雙方、多方對抗的環境里面去思考、謀劃。那種體系化的、科學性的教學和訓練,尤其是在實際操作中,研和練難度之高、要求之嚴,超出了我們原來的預期。整個教學的定位和指向,都是緊緊圍繞培養聯合素養,提高指揮能力,打造大國戰將。這個指向非常明確。

  近年來,國防大學突出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這個核心職能,推行“學講研練考+小班化”教學模式,將自學、講授、研討、練習、考核各環節一體設計,提升培養質量。一顆顆聯合作戰的“火種”在這里聚集、點燃,一批批指揮員在這里換羽成長。

  2020年八一前夕,習近平來到空軍航空大學。在無人機實驗室,習近平察看無人機操控教學設施,了解無人機操控員培養情況,強調要加強無人作戰研究,加強無人機專業建設,加強實戰化教育訓練,加快培養無人機運用和指揮人才。

  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不可能有強大的祖國。強大的軍隊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從我們的軍校開始,我們這種光榮傳統、英雄主義精神,必須發揚光大。有了先進的飛機、防空武器,更要有壓倒敵人、不懼一切強敵的這種英勇氣概。這才是我們強軍的魂。希望大家再接再厲、不斷努力,取得你們最光榮的業績。

  千里之外的西北荒原,空軍某基地。畢業于空軍航空大學的陸冬輝,正與團隊一起努力縮短從實驗室到戰場的“最後一公里”。

  陸冬輝曾是“金頭盔”飛行員。2017年,新型無人機分隊組建,42歲的他告別江南水鄉,來到這片荒涼的地方,投入人生的又一次沖刺。

  其實遠離家庭、來到這片戈壁的不只我一個人。我們整個團隊都感到,來從事無人機(事業)是順應大勢所趨。無人化智能化的來臨,需要我們許多優秀的飛行員,來推動它,來促進它,來改變它。

  放眼全軍,陸戰先鋒、海空雄鷹、深潛兵王、礪劍尖兵、特戰勇士……一批批強軍人才沐浴著新時代陽光雨露茁壯成長。

  人才,是推動我軍高質量發展、贏得軍事競爭和未來戰爭主動的關鍵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把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擺在強軍事業發展突出位置,在重振黨管人才政治綱紀、立起為戰育人鮮明導向、優化人才隊伍建設布局、深化人力資源政策制度改革、推動人才領域開放融合等方面下了很大氣力,我軍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

  強軍興軍重任在肩,人才強軍號角催征。2021年11月,中央軍委人才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對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軍戰略作出前瞻部署。

  習近平再次強調抓好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高水平戰略管理人才培養使用,要求在黨和國家人才工作大盤子中謀劃推進我軍人才工作,堅持軍事需求導向,搞好規劃對接、政策對接、工作對接,形成我軍人才工作高效推進的良好局面。

  2022年1月,中央軍委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軍隊人才工作的決定》,回答解決人才強軍一系列重大問題,推動軍事人員能力素質、結構布局、開發管理全面轉型升級,鍛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向科技要戰斗力,向人才要戰斗力,向創新要戰斗力……科技強軍,人才強軍,創新驅動,為奮進新征程的人民軍隊插上騰飛的翅膀。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