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时间:2023-09-1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农村老人去世后要“烧七”,一共有七个七,各个七的讲究,因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讲究也不太一样。

  本账号于今年6月16日回答了《民间流传的「头七」之说怎么来的?》,讲了七七及烧七的来由,有兴趣的读者可关注关山听风账号,阅读这个问答,并有大量的民俗文化问答。上篇中已说明的问题,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

  初丧的老人下葬后,民间多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也就是逢七上坟祭扫、烧纸。“七”在民间通常表示阶段性,以七七四十九天为终局。我国民间的这一传统习俗很久以前就有了,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习俗。我国的《北史》、《魏书》、《北齐书》等诸多史料都有记载,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徐复祚的《村老委谈》及朗瑛《七修类稿》等都有详细记叙。可见烧七的习俗从古到今,均为民间重视的一种重要祭扫、烧纸习俗。

  这些史料各有各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七七的习俗在民间就呈现了多样性,有招魂说、复七说、祭奠说、扫墓停工说等等。而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古代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复阳,亲人逢七祭扫(没有发明造纸以前,只祭扫不烧纸)时,是为了祈求死者还阳的意思,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死者还不了阳,活在人世间的亲人也就无可奈何。至此,祈求死者还阳的祭扫行为也就告一段落,不再逢七祭扫了。

  我国民间,大体上说是逢七必祭,这是古俗如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不同出现了不同的习俗和七七中的禁忌。也就是说,民间并非都是逢七一定要祭扫,也有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下面就例举一些地方不同的烧七习俗。

  河南一带在祭七的时候,有避子嗣的说法。比如说,去世的老人,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那么一七就不能祭扫,如果有两个儿子,二七不能祭扫,以此类推,直到五七为满。

  河南、山东、浙江等许多地区有逢“四七”不祭扫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主要是忌讳“四”,估计因“四”与“死”为谐音字,民间以为不吉利。

  山东、河南一些地方还有“犯七”之说。“犯七”指的是逢七祭扫、烧纸的日子,正好与农历中的初七、十七、二十七这种带七的日子碰到一起,这些日子称为明七。还有农历的十四、二十一、二十八,能被七整除的日子数字,称为暗七。当地民间习俗认为不吉利,叫做“犯七”。因此,逢明七和暗七,都不能上坟祭扫。

  民间都很重视五七的祭扫。五七的扫祭时最为讲究的是,儿女必须做水饺祭祀,按死者的年龄一岁包一个水饺,只能多不能少。祭奠完以后,必须在坟前吃完,决不可剩下,尤其不准带回家里。还有很多地方在五七祭扫的时候,亲戚也一起参加,非常隆重。很多地方虽有七七之说,但烧了五七后就算满了,也就是烧七结束。

  有些地方烧六七,祭扫的祭品由女儿制作。如果没有女儿,侄女愿意承担也可以,但不是硬性的。民间有俗语:“说一千,道一万,单等女儿摆筵宴”,说的就是六七的祭扫。

  河南、江苏一带,在整个七七祭扫期间,忌讳用面条祭祀。民间认为面条像类似绳索,亡灵见后会心里不安。

  以上就在地方民俗上有代表性的习俗,由于我国民间民俗文化呈多样性,关于烧七还有很多地方习俗,说得不到地方,希望读者留补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