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理解“国之大者”的四个维度

时间:2024-01-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作者:杨淑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时空节点,深情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庄严宣告了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郑重宣示了我们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进的坚定决心,并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国之大者”则事关方向方位、事关关键要害、事关行稳致远。“国之大者”是具体的,主要包括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等。当前,我们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深刻理解把握“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历史依据、内在逻辑,多打大算盘、算大账,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具体行动上。

  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个“国之大局”。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当前,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加速推进,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经济全球化在“后疫情时代”因动能衰减、阻力上升,整体上仍处于新旧转型、模式更新和特征重塑的历史转型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仍然是影响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局部碎片化特征更趋严重。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个“国之大局”,以此为坐标开展对外工作,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好地把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更为安全可靠的外部环境。

  紧紧扭住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始终扭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纵览百年党史,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始终与人民休戚相关、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心中装着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做事。

  当前,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抓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国之大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我们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打开国门搞建设,逐步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我们国家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成了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长板。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要素禀赋的变化,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动能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亟待得到更好满足。面对不断抬头的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考虑了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当前,抓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国之大事”,关键要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扎扎实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国之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明确山林分配、战争时期发动群众植树,还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提出要“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种起树来实行绿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始终是我们党每一项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在其引领下,采取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织密生态环保法律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扎扎实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个“国之大计”,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