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逃离“非升即走”我去了高职事业编

时间:2022-10-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一作发表11篇一区TOP,求职某新晋“双一流”,给的讲师岗,三年考核期,实行“非升即走”,果断放弃。之后去了西部某985高校,学校直接给了副教授岗,该学校本专业的副教授岗位要求一作发表8篇一区TOP,包含至少三篇顶刊。

  高校的人才趋于饱和,“非升即走”的压力正变得越来越大。有人因此选择另辟蹊径,选择进入看上去比高校“低一等”的职业院校,不仅编制多,还不用过多担心“非升即走”的压力。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的入职门槛与竞争强度也在逐渐提高,尽管竞争强度还无法与高校相比,但我们已经能够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拟聘用人员名单中看到“双一流”高校毕业博士的身影。

  相较于在给编这件事上愈发谨慎的高校,高职院校在提供事业编方面显得比较慷慨。值得一提的是,被公办高职院校聘用时,需要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一部分合同可能还会规定年限,但考虑到职业院校的考核压力一般而言会低于普通高校,因此如果没有重大的工作过失,续签、签订终身合同的难度也会比在普通高校来得更容易。

  除了事业编这个“铁饭碗”,高职院校整体的环境也要更加轻松一些,入职门槛、同行间的竞争都低于普通高校,因此也不必过于担心“非升即走”的压力。

  或许今后,高职求职的内卷也将加剧,但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求职竞争不会很快发展到“人均双一流博士毕业”的程度。

  所以,与其在事业编、竞争压力、社会声誉方面纠结,不如去思考另一个不太显眼但同样重要的问题:原本偏向于学术的硕博人才能否适应偏向实践与技术的职业教育?

  很长时间以来,不论对于学生还是求职者,“能去本科,就绝不去高职”几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无疑会影响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也导致了国家职业技术人才的短缺。

  好在近年来国家部委接连发文、出台一系列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逐渐提升。

  2019年,“双高计划”出台并落实,遴选出197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院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141所,借此大力提升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

  “双高计划”项目资金就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中央财政每年引导资金20余亿元。这意味着“双高”院校同样可以为各类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在科研方面,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也向高职院校进行了一定倾斜。

  德国前总理科尔曾经说过:“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德国经济稳定的保障。”而相对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让德国的蓝领阶层拥有着不亚于白领阶层的社会声望,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

  就在几天前的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这是1996年以来这部法律颁布以来的首次大修。

  职业教育地位的空前提升,必将带来各类职业院校的扩招。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类型的多元化,师资的缺口就成了问题。

  拿高职院校举例,有人曾根据2020-2021年高职院校的扩招总数(当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2021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进行过大致的测算:

  “参考高职院校常规标准下的18:1的生师比和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总量,初步估计全国高职院校还需补充约5.5万名教师”,而2020年,我国的博士毕业人数为6.6万人。

  话说回来,学术研究与职业教育,几乎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正是因此,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向职业教育的方向迈进。对那些始终对学术研究保持热情的人而言,他们可以继续选择在高校奋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而对于爱好教学、实践,或者对自己职业生涯感到迷茫的硕士博士而言,高职院校或许才是一个真正能让他们更好施展才华的地方。

  青塔人才(公众号:cingta-job)提供各大高校科研人才招聘启事,也长期关注人才人事政策、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发展等内容,帮助青年学者以更高的视野和更新的思路获得更快成长。

  职业教育、高职、中职、思政、职校、技工、职高、技校、1+X、中职班主任、双师型、教学成果奖、双高校、职业本科、教学能力比赛、岗课赛证、技能大赛、课题申报、职业技术大学、职业学院、学校更名、活页式教材、普职分流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